2025年4月30日 星期三

如何判定陰影色相(II): 陰影在不同時代風格下的表現法。

簡單來說,在畫面上物體的陰影色彩絕大部分是受時代風格影響。

什麼是時代風格?它指的是不同時代的畫者在受到所處時代畫材限制下所做出的風格選擇,而以下是一個很鬆散的區分:


  1. 工業革命前時代(公元1840年前)

    基本上那時人們所有的顏料普遍缺乏藍綠兩色,藍與綠兩色基本上都來自於很昂貴的半寶石。所以這時代的陰影基本上都是偏褐色或黑色為主,因為土壤中的氧化鐵與木炭製成的碳黑(carbon black)是全世界都找的到的顏料。

    當然,用暗沉的藍草制靛藍(Indigo)的作品不能說沒有,古中國與古埃及畫作可能有。只不過在大英博物館的潮濕儲存室與亮到不行的展覽廳裡它們不是發霉就是褪色,很難從畫作真跡裡看到。

    英國水彩畫家威廉佩恩發明了佩恩灰: 一種用黃赭(Raw sienna)/靛藍(Indigo)/深紅(Lake)混合而成的藍灰色調。根據他的手稿,他發明佩恩灰是為了要取代當時流行的象牙黑,起因是因為他覺得象牙黑太強烈了。而照當時英國貴族的說法,威廉佩恩就是那年代的鮑伯羅斯(Bob Ross),所以這顏料名佩恩灰(Payne's gray)因廣為人知而被保存到今天。

  2. 工業革命後時期(也就是西方所謂的印象派時期,約莫十九世紀末)|

    在十九世紀時期,西方畫家分成了兩派:明暗派(Chiaroscuro)與色彩派(Colorist)。在便宜的普魯士藍與合成群青出現後,西方畫家開始看到了陰影中的藍色。明暗派畫者還是承襲前時代以褐黑為主的陰影色,而色彩派則開始使用褐黑+藍色來表現陰影。

    注意這裡我用的是色彩派,而不是印象派。同時期的透納(J.M.W Turner)與亨利方丹拉圖爾(Henry Fantin-Latour)就是著名的色彩派畫家,而他們通常不會被視為是印象派一員。

  3. 二十世紀(現代藝術)

    二十世紀通常被稱為色彩勝過光影的時代,這時期西方開始出現許多前衛藝術運動。在這時期陰影多為強調藍色(大氣的顏色),或是紫色(陽光的補色)。這種強調大氣或陽光補色的用色也顯示了戶外寫生(en plein air)開始成為主流的藝術創作技巧。

    這裡要說明的是此時的紫色指的不是鈷紫與錳紫這種亮紫色顏料,多是藍色+深紅色的深紫混合色。這個配方至今仍然深深制約著今日的畫者。時至今日,大陸地區有些學生仍有能使用普魯士藍+深紅為陰影色才是牛X的觀念

    要特別說明二十世紀也是畫者開始由三次元走入二次元的時代,插畫開始與繪畫分流。而繪畫也出現如立體主義之流強調二次元空間的畫作。此時陰影的存在與否就不那麼重要了。沒有陰影也是一個可行的表現方式

  4. 二十一世紀(當代藝術)迄今,當代藝術仍沒有一個主流運動與思潮。但就我所觀察到的有三點:

      1. 由於色彩理論與色相環透過教育普及的結果,用物體補色(Complementary color)做陰影的畫作開始出現:像是紅蘋果的陰影用綠色表現。

      2. 在許多二次元媒材,尤其是動畫/漫畫領域:陰影的出現有時是具有特殊功能的。譬如在一些像寒蟬鳴泣之時那種角色會突然壞掉或黑化(人設崩壞)的作品,這時角色的瀏海下會出現突兀的蓋過額頭與眼睛的陰影。這種陰影通常是直接在原有的皮膚色上加入象牙黑來形成。

      3. 有些時候顏料生產商會直接開發一個就叫陰影(Shadow)的顏色,通常是一種紫灰色
所以綜上所述,陰影的色彩其實沒有一個單一的客觀公式。通常它取決於畫者選擇了哪種時代風格。下一篇會簡述目前畫者在處理陰影上會注意到的幾個重點。

2025年4月16日 星期三

我回來了,大家還好嗎?

    長話短說,這十年間格主為了補足所謂的「藝術科班訓練」,除花大價錢上美國設計學院課程外,也不斷的與歐洲畫者結識並交流。用意其實也很簡單: 希望我在水彩技術的分享上能夠更為全面,也更有自由性而不落俗套。

對我而言,傳統不是問題,但倘若把錯誤的概念奉為圭臬,結果扼殺了藝術的無限發展性與壓抑了諸多習畫者的原生創造力:這是一個相當令人惋惜的事情。我希望能藉由分享我自學藝術的過程與經驗,以及與外國畫者們交流的心得,讓我們台灣的藝術圈能夠越來越好。

本格近期的更新計畫將仍將著重在材料學、色彩理論,調色盤設計,還有水彩技法分享。

而至於其他像構圖,畫面設計,透視這些大議題。我會視個人時間與身體狀況與否來決定是否要與格友們做詳盡的探討。😄

2015年7月13日 星期一

薄塗、不薄塗、請先理解薄塗(III):薄塗的準備

 

在薄塗之前,有幾個非常重要的準備工作,然而坊間的水彩畫書籍似乎都沒有說明到這些。這裡值得注意的是,我以下所說的準備工作是畫好畫的不二法門每次畫水彩前都要先檢查一遍。這些準備工作並不僅限於薄塗,其他技法也會因這些準備而大大改善或簡化。

首先,薄塗前一定要確定你的工作區域是整齊乾淨的,這裡的整齊乾淨並不是說你得在無塵室畫畫。而是你的工具必須整齊排放好,而且不會干擾到你手的動作。大面積的薄塗會使手部揮動的幅度變大,如果在手部揮動的範圍中有雜物會擋住,請將它清除。不要嘗試著在狹小髒亂的空間做出大範圍薄塗。相信我,你做不到。

然後這裡還有一個初學者常犯的錯誤值得一提,那就是筆洗的位置,筆洗的位置不能超過你手能搆到的範圍,這樣會讓你手忙腳亂。更重要的,筆洗必須跟你的紙面分屬慣用手的不同側:假如你是右撇子,筆洗應該是在你慣用手的右邊,而畫紙在左手邊。而如果你是左撇子,筆洗應該在你的慣用手左邊,而畫紙在右邊。這個動作可以保證你在洗筆或稀釋顏色的時候不會不小心把水滴在畫面上。這個準則也適用於留白膠跟其他液體的輔助劑像牛膽汁、緩乾媒劑等。我曾在知名畫家Joe Dowden 的水彩教學影片花絮中看過,他把留白膠放在畫紙的前面,但是調色盤跟筆洗卻在畫紙後面。於是一個不小心,他把半瓶的留白膠倒在了畫紙上。當時他驚愕的表情令我難忘,而你也絕對不會想要這種糗事發生在你身上。

接下來的準備工作就是畫紙和紙面。畫紙如我之前所說。請你用純棉、無酸、140lb(300 gsm2):真真正正的水彩紙不要認為你能用便宜畫紙做出甚麼好的薄塗,而就算你做到了。那也只像人家坐高鐵來往北高兩市,而你能只拿著個碗一路要飯爬到目的地。這不是甚麼值得誇耀的事情,也沒人會稱讚這種行為,謝謝。

有了好畫紙後,紙面的角度則因人而異,我聽過的說法有7~22度、45度、也有人是直接平放或垂直用畫架來畫。我目前仍然沒有一個最佳答案,但我還是建議初學者將畫紙斜放,然後角度不要超過45度。這個角度能夠避免所謂的視角差,也能夠讓你的手腕保持一個較為輕鬆的姿勢。完全平放或垂直的紙會讓你的手腕或手肘卡在一個很奇怪的角度,造成不必要的疲勞。

在我們離開紙面之前,紙面上還有一個重要的點:就是留白。所有你想留白或是不想被薄塗到的區域請上好留白膠或貼上遮蓋膠帶。不要認為用筆直接留白是一件很「厲害」的事。那只會讓你的薄塗手忙腳亂或是完全失敗。上世紀美國的著名畫家John Pike 在畫22*30英吋(將近二開)的畫時也會大量使用留白膠,有些留白區域甚至大到快八開這麼大。良好的留白能使你的薄塗輕鬆不少,降低失敗的機率。

工作空間跟紙面說完後,接下來的東西就會較為繁瑣。所以我用條列式表現:

  • 不要用太小的畫筆,儘可能用越大的筆進行薄塗越好。小筆含不住足夠的水分。
  • 不要使用那種甚麼壓克力、油畫、水彩都能通用的畫筆,那種畫筆含水量跟出水的速度都不是很好。
  • 請調出足夠完成這一次薄塗的顏料,量多一點也沒關係。如果你的調色盤太小無法容納這麼大量的顏料,你可以用個白色盤子或碗。我個人目前發現白色冰塊盒也是不錯選擇。當然,用完了就不要在拿來吃飯或製冰了。很多常用顏料都有含有重金屬。
  • 不要忘記上面所說的步驟。

這些就是我認為薄塗之前所應該要有的準備步驟,至於技法和其他的議題,就等下回再作詳盡的解說。

2015年6月23日 星期二

學生級與專家級顏料的討論

 

本篇是對走出戶外寫生團的一個討論串的個人看法,希望能藉此拋磚引玉。

其實以目前的水彩製造技術,二十一世紀的學生級顏料比起中世紀畫家所使用的顏料要來的品質均勻與優良,色相(也就是顏色數目)也更為廣泛與眾多。如果有親手製作過顏料的格友就會知道,手製一條顏料所花費的時間、心力、與成本其實夠買上好幾百條學生級顏料了。很多時候會選擇手製顏料其實只是因為某些古老顏色沒有生產所以只好自己動手做。對於一般常用的顏色來說,手製顏料的效率其實很低。

如果說到使用方面,許多著名畫家像Ron Ranson之流一輩子就是使用學生級顏料,也會出了許多暢快淋漓與技巧高超的畫作。許多Ron Ranson 的後繼者如Steve Corin, Frank Clarke, Dave Usher 也不約而同的使用學生級顏料,並且樂在其中。

所以綜合以上,好像使用專家級顏料並不是一個必須的條件,這點本人是認同的。不過就我而言,我認為在爭辯學生級與專家級孰優孰劣時必須要先理解一點:認識你的顏料比甚麼廠牌和等級要重要多了。

就以牛頓的Cotman學生級顏料而論,在最近一次的改款中出現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以往的Alizarin Crimson, Crimson Lake, 跟 Rose Madder三個顏色其實都是用PR83色粉(茜草紅,Alizarin Crimson)所製成,所以買這三個顏料的人會有很難分辨之感。而近年來由於合成有機顏料的進步,原始的Alizarin Crimson改成用PR206色粉,而Crimson Lake 跟 Rose Madder仍是使用PR83色粉。這就造成很多人有難以是從之感,因為牛頓把學生級的PR206調得很淡,從深紅色變成了接近桃紅色。於是很多傳言甚囂塵上,像是甚麼因為生產廠搬到大陸等等云云。其實這跟生產廠根本無關,只是牛頓改變了配方而已。而這個改變一般人不知道。

所以目前外文水彩的參考書籍大多都會建議「使用你所負擔的起的最好顏料」,這句話並不是空談。而是不管你買任何等級的顏料,你都必須要做測試與混色練習。而這一點是最被忽略的點:許多人認為只要用色相環的概念去理解混色就行了,卻不知道顏料與顏色根本就是兩回事。顏料有著很多不可知的特性:

  • 一個顏料在稀釋後很有可能轉成另一個顏色,像Raw Umber隨著稀釋度可以從深棕色變成米白色。
  • 顏料在乾掉後會喪失彩度,這也就是很多人都會說「調色要深一點,因為乾後會變淡。」,但是這個色差可以從10%~50%不等。換句話說,如果你用了乾後色差很大的顏色來調色,像是常用的鎘黃(Cadmium Yellow)來調色,乾了之後可能顏色就不會那麼的鮮黃透亮了。
  • 有很多顏料會相互起化學反應而變色,雖然我並沒有遇到,但長時間後的狀況仍不得而知。

綜合以上而論,顏料測試與混色練習是相當重要的。而至於學生級顏料常有Hue (色調)的標誌,本人是認為只能做為參考。以Cotman水彩來說,Cobalt Blue Hue(鈷藍色調)根本只是Ultramarine(群青)加上Zinc White(鋅白),跟原來的Cobalt blue天差地遠。與其將Hue系色當成代用品,不如把它當成一個獨立的顏色來好好研究,而不要直接拿來當成某個高貴顏色來用。

說到這裡,似乎專家級的顏料的重要性被大大降低了。但實際上專家級顏料也有它不可或缺的優點與特性。這點就容小弟日後再談吧。

2015年5月25日 星期一

2015/5/26-格友問題回答集

 

以下是針對格友一些問題的回答:

  • 形筆要用那一種頭:

基本上看你要遮蓋的大小而定,要注意的是塗留白膠的形筆最好要有凹槽跟斜邊,這樣才能含住留白教又能變化筆觸。

  • 所以到底要讓顏料乾了好畫好攜帶,還是其實擠出來仍然不要讓它乾掉比較好呢? 另外,顏料的品牌在選擇上該注意甚麼呢?對入門者來說,牛頓或是更便宜的新韓.AP就夠用了嗎?

在台灣這種天氣潮濕的地方我建議讓顏料乾掉,不要用保濕調色盤。原因有兩個:第一,除非你用蒸餾水畫畫,濕軟的顏料很容易發霉。第二,通常保濕調色盤會做成折疊狀,這樣很容易讓上面的顏料因為地心引力滴到下面的顏料槽。

而至於顏料問題,我的回答是「使用你所負擔的起的最好顏料」,目前外國大廠學生級顏料許多都是在大陸生產,而新韓、AP、以及台製的UMAE都有放置過久(賣的不好)而產生顏料與阿拉伯膠分離的問題。我的建議是避免買盒裝顏料,分開購買散裝的顏色。如果想單獨測試各家的品質,我建議買Raw Umber這個粒子粗大又很少人用的顏料。通常擺太久的Raw Umber很容易脫膠。

  • 不知道能否欣赏老师的画作?

我的部落格上有一些,但是請不要叫本人老師,本人的水彩功力僅有業餘等級。平常因為工作也較少練畫。

  • 我沒有任何美術基礎,但很想學水彩畫 不知該去上課還是自己買書研讀。

這點我無法回答,因為我沒有去畫室上過課。我所有的畫技都是看書學來。

  • 請問一下你的Arches 300gsm2 只買65~75元是在哪一家買的? 我還沒看過這麼便宜的價格耶 之前還有人一張買95 。

抱歉,由於物價波動以及不能幫人打廣告,恕不便告知。

  • 手製素描/水彩兩用速寫本可以請你做一個教學嗎?好想自己做做看,謝謝!

我之前看的教學帖已經不見了,不過目前本人正在嘗試新的做法,如果有成將會PO上來。

2015年4月12日 星期日

薄塗、不薄塗、請先理解薄塗(II):薄塗的定義。

   (本格似乎又再度因為本人的怠惰而許久未更新了,還請各位格友見諒。)

    今天來談一下薄塗的定義問題,通常坊間的水彩書籍或畫室所教授的薄塗都會包含兩個技法。一個是平塗,而另一個是漸層塗。下面圖示的左方是平塗(Flat wash),右邊是漸層塗(Graded wash)。

平塗與漸層塗

(上面的兩塊薄塗用的是Holbein的Phthalo. Blue Yellow Shade,塗在300gsm2的Fabriano 冷壓紙上)

這兩個技巧說明了薄塗的定義,那就是:薄塗是僅以筆上的濕度去控制顏料融合的上色技巧。漸層塗的漸層是靠在筆上不斷的加水稀釋色彩所做到的,不是用所謂的濕中濕(Wet-in-wet)技巧。換句話說,如果你在紙上先上了水或是其他底色,就很難被稱為一般的薄塗。這也說明了為何坊間的水彩書籍會將薄塗視為是最基本的技巧:因為它是水彩中最單純的上色技巧,不會受到紙面上的多餘水分影響。

所以格友應該可以了解為何許多教材都是教初學者以極為稀釋的顏料來練習薄塗技巧,因為如果使用了太濃的顏料,筆上的濕度就很難使顏料融合而產生斷裂現象,就像下圖所示:

斷裂的薄塗

(上面的薄塗用的是Holbein的Davy’s gray,塗在300gsm2的Fabriano 冷壓紙上)

太過於濃稠的顏料由於水彩顏料中的阿拉伯膠與甘油太多導致難以流動,就會在平塗時產生斷裂現象,在這裡要注意的是濃稠的顏料不等於深色顏料,像這裡所使用的Davy’s gray本來就是那麼淺。而這也引出了一個問題,就是在使用淺色顏料,尤其是被歸類不透明到半不透明的色彩時,其實薄塗是很容易失敗的。這在風景畫中不常被提及,但是在靜物畫或是花卉畫中是非常容易遇到的問題。這在後面的文章中會討論到。

而了解定義之後,接下來就是要去探討技法與使用的器材問題,這會在後面分成數個專章來進行探討。

2014年2月12日 星期三

薄塗、不薄塗、請先理解薄塗(I):對薄塗的常見誤解



薄塗、不薄塗、請先理解薄塗(I):對薄塗的常見誤解


     本格沉寂已久後終於又出新文章了,這快一年多的空白中基本上本格主一直在東奔西跑找參考資料,想把這格子弄得更為專業更全面些。在閱讀坊間很多水彩教學書籍後,我發現所謂薄塗 (Wash)是所有大師們認為初學者最該學的技巧。然後通常的練習法是這樣:
  1. 把顏料稀釋成水狀。
  2. 將畫紙傾斜30~45度。
  3. 拿隻大圓筆(或平筆)飽蘸顏料,然後從左至右畫一長條。 
  4. 此時剛畫好的長條下方會產生一條水珠狀的多餘顏料,置之不理。
  5. 再度飽蘸顏料,沿者剛剛畫好的長條下方再度接續畫下去。
  6. 重複(5)的動作,直到想畫好的平面都被顏料覆蓋為止。
  7. 將筆擠乾,用乾畫筆吸取畫紙最下方的多餘顏料。 
如果格友手上的參考書籍是這樣寫的,很不幸,那是錯的,而且錯得離譜。 
     首先,薄塗這個翻譯本身就有問題,不是所有時候我們都用調成水狀的顏料在畫畫:一般只有打底色跟層疊時才會用到如此稀薄的顏料。換句話說,這個聲稱重要的技巧可能在你畫面上佔不到百分之二十,如此怎麼還會叫重要技巧? 
     接下來的步驟也是很匪夷所思,將畫紙傾斜30~45?我想應該沒有人在畫圖時還會拿個量角器來測量畫板的傾斜度。再者,有些水彩畫家是用直立畫架在畫畫的,有些是完全攤平在畫的。難道這些畫家不用薄塗嗎?還是本身這條件本來就有問題?
      再來說到上色程序,初學者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誤解所謂「飽蘸顏料」這個字眼。在專業畫家的意思上,「飽蘸」指的是水彩筆吸收充足的顏料,而不是「過量」的顏料。吸收過量與吸收充足的水彩筆最大的差異在於前者筆頭會散開,筆觸會變形,甚至有時沾上的顏料還會滴到紙上。吸收過量顏料的水彩筆是畫水彩畫的大忌。但我好像從來沒有看過坊間水彩畫書籍有提過這個禁忌。而且接下來的一筆筆連接(步驟56)也是很危險的舉動:假設畫者是右撇子,那理所當然他畫圖會從左到右繪出筆觸,所以最左邊的畫面永遠最濕,而最右邊的永遠最乾。這樣的溼度不平衡很容易造成乾後筆觸不均勻,甚至會有回流的現象發生。這樣的薄塗真的是我們所要的嗎?
     問題其實都來自於對薄塗的不理解,在下面的文章中我會與大家分享一下心得以及常用的薄塗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