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13日 星期一

薄塗、不薄塗、請先理解薄塗(III):薄塗的準備

 

在薄塗之前,有幾個非常重要的準備工作,然而坊間的水彩畫書籍似乎都沒有說明到這些。這裡值得注意的是,我以下所說的準備工作是畫好畫的不二法門每次畫水彩前都要先檢查一遍。這些準備工作並不僅限於薄塗,其他技法也會因這些準備而大大改善或簡化。

首先,薄塗前一定要確定你的工作區域是整齊乾淨的,這裡的整齊乾淨並不是說你得在無塵室畫畫。而是你的工具必須整齊排放好,而且不會干擾到你手的動作。大面積的薄塗會使手部揮動的幅度變大,如果在手部揮動的範圍中有雜物會擋住,請將它清除。不要嘗試著在狹小髒亂的空間做出大範圍薄塗。相信我,你做不到。

然後這裡還有一個初學者常犯的錯誤值得一提,那就是筆洗的位置,筆洗的位置不能超過你手能搆到的範圍,這樣會讓你手忙腳亂。更重要的,筆洗必須跟你的紙面分屬慣用手的不同側:假如你是右撇子,筆洗應該是在你慣用手的右邊,而畫紙在左手邊。而如果你是左撇子,筆洗應該在你的慣用手左邊,而畫紙在右邊。這個動作可以保證你在洗筆或稀釋顏色的時候不會不小心把水滴在畫面上。這個準則也適用於留白膠跟其他液體的輔助劑像牛膽汁、緩乾媒劑等。我曾在知名畫家Joe Dowden 的水彩教學影片花絮中看過,他把留白膠放在畫紙的前面,但是調色盤跟筆洗卻在畫紙後面。於是一個不小心,他把半瓶的留白膠倒在了畫紙上。當時他驚愕的表情令我難忘,而你也絕對不會想要這種糗事發生在你身上。

接下來的準備工作就是畫紙和紙面。畫紙如我之前所說。請你用純棉、無酸、140lb(300 gsm2):真真正正的水彩紙不要認為你能用便宜畫紙做出甚麼好的薄塗,而就算你做到了。那也只像人家坐高鐵來往北高兩市,而你能只拿著個碗一路要飯爬到目的地。這不是甚麼值得誇耀的事情,也沒人會稱讚這種行為,謝謝。

有了好畫紙後,紙面的角度則因人而異,我聽過的說法有7~22度、45度、也有人是直接平放或垂直用畫架來畫。我目前仍然沒有一個最佳答案,但我還是建議初學者將畫紙斜放,然後角度不要超過45度。這個角度能夠避免所謂的視角差,也能夠讓你的手腕保持一個較為輕鬆的姿勢。完全平放或垂直的紙會讓你的手腕或手肘卡在一個很奇怪的角度,造成不必要的疲勞。

在我們離開紙面之前,紙面上還有一個重要的點:就是留白。所有你想留白或是不想被薄塗到的區域請上好留白膠或貼上遮蓋膠帶。不要認為用筆直接留白是一件很「厲害」的事。那只會讓你的薄塗手忙腳亂或是完全失敗。上世紀美國的著名畫家John Pike 在畫22*30英吋(將近二開)的畫時也會大量使用留白膠,有些留白區域甚至大到快八開這麼大。良好的留白能使你的薄塗輕鬆不少,降低失敗的機率。

工作空間跟紙面說完後,接下來的東西就會較為繁瑣。所以我用條列式表現:

  • 不要用太小的畫筆,儘可能用越大的筆進行薄塗越好。小筆含不住足夠的水分。
  • 不要使用那種甚麼壓克力、油畫、水彩都能通用的畫筆,那種畫筆含水量跟出水的速度都不是很好。
  • 請調出足夠完成這一次薄塗的顏料,量多一點也沒關係。如果你的調色盤太小無法容納這麼大量的顏料,你可以用個白色盤子或碗。我個人目前發現白色冰塊盒也是不錯選擇。當然,用完了就不要在拿來吃飯或製冰了。很多常用顏料都有含有重金屬。
  • 不要忘記上面所說的步驟。

這些就是我認為薄塗之前所應該要有的準備步驟,至於技法和其他的議題,就等下回再作詳盡的解說。

2015年6月23日 星期二

學生級與專家級顏料的討論

 

本篇是對走出戶外寫生團的一個討論串的個人看法,希望能藉此拋磚引玉。

其實以目前的水彩製造技術,二十一世紀的學生級顏料比起中世紀畫家所使用的顏料要來的品質均勻與優良,色相(也就是顏色數目)也更為廣泛與眾多。如果有親手製作過顏料的格友就會知道,手製一條顏料所花費的時間、心力、與成本其實夠買上好幾百條學生級顏料了。很多時候會選擇手製顏料其實只是因為某些古老顏色沒有生產所以只好自己動手做。對於一般常用的顏色來說,手製顏料的效率其實很低。

如果說到使用方面,許多著名畫家像Ron Ranson之流一輩子就是使用學生級顏料,也會出了許多暢快淋漓與技巧高超的畫作。許多Ron Ranson 的後繼者如Steve Corin, Frank Clarke, Dave Usher 也不約而同的使用學生級顏料,並且樂在其中。

所以綜合以上,好像使用專家級顏料並不是一個必須的條件,這點本人是認同的。不過就我而言,我認為在爭辯學生級與專家級孰優孰劣時必須要先理解一點:認識你的顏料比甚麼廠牌和等級要重要多了。

就以牛頓的Cotman學生級顏料而論,在最近一次的改款中出現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以往的Alizarin Crimson, Crimson Lake, 跟 Rose Madder三個顏色其實都是用PR83色粉(茜草紅,Alizarin Crimson)所製成,所以買這三個顏料的人會有很難分辨之感。而近年來由於合成有機顏料的進步,原始的Alizarin Crimson改成用PR206色粉,而Crimson Lake 跟 Rose Madder仍是使用PR83色粉。這就造成很多人有難以是從之感,因為牛頓把學生級的PR206調得很淡,從深紅色變成了接近桃紅色。於是很多傳言甚囂塵上,像是甚麼因為生產廠搬到大陸等等云云。其實這跟生產廠根本無關,只是牛頓改變了配方而已。而這個改變一般人不知道。

所以目前外文水彩的參考書籍大多都會建議「使用你所負擔的起的最好顏料」,這句話並不是空談。而是不管你買任何等級的顏料,你都必須要做測試與混色練習。而這一點是最被忽略的點:許多人認為只要用色相環的概念去理解混色就行了,卻不知道顏料與顏色根本就是兩回事。顏料有著很多不可知的特性:

  • 一個顏料在稀釋後很有可能轉成另一個顏色,像Raw Umber隨著稀釋度可以從深棕色變成米白色。
  • 顏料在乾掉後會喪失彩度,這也就是很多人都會說「調色要深一點,因為乾後會變淡。」,但是這個色差可以從10%~50%不等。換句話說,如果你用了乾後色差很大的顏色來調色,像是常用的鎘黃(Cadmium Yellow)來調色,乾了之後可能顏色就不會那麼的鮮黃透亮了。
  • 有很多顏料會相互起化學反應而變色,雖然我並沒有遇到,但長時間後的狀況仍不得而知。

綜合以上而論,顏料測試與混色練習是相當重要的。而至於學生級顏料常有Hue (色調)的標誌,本人是認為只能做為參考。以Cotman水彩來說,Cobalt Blue Hue(鈷藍色調)根本只是Ultramarine(群青)加上Zinc White(鋅白),跟原來的Cobalt blue天差地遠。與其將Hue系色當成代用品,不如把它當成一個獨立的顏色來好好研究,而不要直接拿來當成某個高貴顏色來用。

說到這裡,似乎專家級的顏料的重要性被大大降低了。但實際上專家級顏料也有它不可或缺的優點與特性。這點就容小弟日後再談吧。

2015年5月25日 星期一

2015/5/26-格友問題回答集

 

以下是針對格友一些問題的回答:

  • 形筆要用那一種頭:

基本上看你要遮蓋的大小而定,要注意的是塗留白膠的形筆最好要有凹槽跟斜邊,這樣才能含住留白教又能變化筆觸。

  • 所以到底要讓顏料乾了好畫好攜帶,還是其實擠出來仍然不要讓它乾掉比較好呢? 另外,顏料的品牌在選擇上該注意甚麼呢?對入門者來說,牛頓或是更便宜的新韓.AP就夠用了嗎?

在台灣這種天氣潮濕的地方我建議讓顏料乾掉,不要用保濕調色盤。原因有兩個:第一,除非你用蒸餾水畫畫,濕軟的顏料很容易發霉。第二,通常保濕調色盤會做成折疊狀,這樣很容易讓上面的顏料因為地心引力滴到下面的顏料槽。

而至於顏料問題,我的回答是「使用你所負擔的起的最好顏料」,目前外國大廠學生級顏料許多都是在大陸生產,而新韓、AP、以及台製的UMAE都有放置過久(賣的不好)而產生顏料與阿拉伯膠分離的問題。我的建議是避免買盒裝顏料,分開購買散裝的顏色。如果想單獨測試各家的品質,我建議買Raw Umber這個粒子粗大又很少人用的顏料。通常擺太久的Raw Umber很容易脫膠。

  • 不知道能否欣赏老师的画作?

我的部落格上有一些,但是請不要叫本人老師,本人的水彩功力僅有業餘等級。平常因為工作也較少練畫。

  • 我沒有任何美術基礎,但很想學水彩畫 不知該去上課還是自己買書研讀。

這點我無法回答,因為我沒有去畫室上過課。我所有的畫技都是看書學來。

  • 請問一下你的Arches 300gsm2 只買65~75元是在哪一家買的? 我還沒看過這麼便宜的價格耶 之前還有人一張買95 。

抱歉,由於物價波動以及不能幫人打廣告,恕不便告知。

  • 手製素描/水彩兩用速寫本可以請你做一個教學嗎?好想自己做做看,謝謝!

我之前看的教學帖已經不見了,不過目前本人正在嘗試新的做法,如果有成將會PO上來。

2015年4月12日 星期日

薄塗、不薄塗、請先理解薄塗(II):薄塗的定義。

   (本格似乎又再度因為本人的怠惰而許久未更新了,還請各位格友見諒。)

    今天來談一下薄塗的定義問題,通常坊間的水彩書籍或畫室所教授的薄塗都會包含兩個技法。一個是平塗,而另一個是漸層塗。下面圖示的左方是平塗(Flat wash),右邊是漸層塗(Graded wash)。

平塗與漸層塗

(上面的兩塊薄塗用的是Holbein的Phthalo. Blue Yellow Shade,塗在300gsm2的Fabriano 冷壓紙上)

這兩個技巧說明了薄塗的定義,那就是:薄塗是僅以筆上的濕度去控制顏料融合的上色技巧。漸層塗的漸層是靠在筆上不斷的加水稀釋色彩所做到的,不是用所謂的濕中濕(Wet-in-wet)技巧。換句話說,如果你在紙上先上了水或是其他底色,就很難被稱為一般的薄塗。這也說明了為何坊間的水彩書籍會將薄塗視為是最基本的技巧:因為它是水彩中最單純的上色技巧,不會受到紙面上的多餘水分影響。

所以格友應該可以了解為何許多教材都是教初學者以極為稀釋的顏料來練習薄塗技巧,因為如果使用了太濃的顏料,筆上的濕度就很難使顏料融合而產生斷裂現象,就像下圖所示:

斷裂的薄塗

(上面的薄塗用的是Holbein的Davy’s gray,塗在300gsm2的Fabriano 冷壓紙上)

太過於濃稠的顏料由於水彩顏料中的阿拉伯膠與甘油太多導致難以流動,就會在平塗時產生斷裂現象,在這裡要注意的是濃稠的顏料不等於深色顏料,像這裡所使用的Davy’s gray本來就是那麼淺。而這也引出了一個問題,就是在使用淺色顏料,尤其是被歸類不透明到半不透明的色彩時,其實薄塗是很容易失敗的。這在風景畫中不常被提及,但是在靜物畫或是花卉畫中是非常容易遇到的問題。這在後面的文章中會討論到。

而了解定義之後,接下來就是要去探討技法與使用的器材問題,這會在後面分成數個專章來進行探討。

2014年2月12日 星期三

薄塗、不薄塗、請先理解薄塗(I):對薄塗的常見誤解



薄塗、不薄塗、請先理解薄塗(I):對薄塗的常見誤解


     本格沉寂已久後終於又出新文章了,這快一年多的空白中基本上本格主一直在東奔西跑找參考資料,想把這格子弄得更為專業更全面些。在閱讀坊間很多水彩教學書籍後,我發現所謂薄塗 (Wash)是所有大師們認為初學者最該學的技巧。然後通常的練習法是這樣:
  1. 把顏料稀釋成水狀。
  2. 將畫紙傾斜30~45度。
  3. 拿隻大圓筆(或平筆)飽蘸顏料,然後從左至右畫一長條。 
  4. 此時剛畫好的長條下方會產生一條水珠狀的多餘顏料,置之不理。
  5. 再度飽蘸顏料,沿者剛剛畫好的長條下方再度接續畫下去。
  6. 重複(5)的動作,直到想畫好的平面都被顏料覆蓋為止。
  7. 將筆擠乾,用乾畫筆吸取畫紙最下方的多餘顏料。 
如果格友手上的參考書籍是這樣寫的,很不幸,那是錯的,而且錯得離譜。 
     首先,薄塗這個翻譯本身就有問題,不是所有時候我們都用調成水狀的顏料在畫畫:一般只有打底色跟層疊時才會用到如此稀薄的顏料。換句話說,這個聲稱重要的技巧可能在你畫面上佔不到百分之二十,如此怎麼還會叫重要技巧? 
     接下來的步驟也是很匪夷所思,將畫紙傾斜30~45?我想應該沒有人在畫圖時還會拿個量角器來測量畫板的傾斜度。再者,有些水彩畫家是用直立畫架在畫畫的,有些是完全攤平在畫的。難道這些畫家不用薄塗嗎?還是本身這條件本來就有問題?
      再來說到上色程序,初學者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誤解所謂「飽蘸顏料」這個字眼。在專業畫家的意思上,「飽蘸」指的是水彩筆吸收充足的顏料,而不是「過量」的顏料。吸收過量與吸收充足的水彩筆最大的差異在於前者筆頭會散開,筆觸會變形,甚至有時沾上的顏料還會滴到紙上。吸收過量顏料的水彩筆是畫水彩畫的大忌。但我好像從來沒有看過坊間水彩畫書籍有提過這個禁忌。而且接下來的一筆筆連接(步驟56)也是很危險的舉動:假設畫者是右撇子,那理所當然他畫圖會從左到右繪出筆觸,所以最左邊的畫面永遠最濕,而最右邊的永遠最乾。這樣的溼度不平衡很容易造成乾後筆觸不均勻,甚至會有回流的現象發生。這樣的薄塗真的是我們所要的嗎?
     問題其實都來自於對薄塗的不理解,在下面的文章中我會與大家分享一下心得以及常用的薄塗小技巧。

2012年8月31日 星期五

如何判定陰影色相(I):基礎認知

這是為了回應格友的問題所生的一個專題。在此我要再次聲明我沒有受過任何正規的美術教育與訓練,所有東西皆是自己自修與體會而來。如果有誤還請各路畫者不吝指正。

首先,判斷陰影色相這問題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因為它牽涉的層面太廣,本格主也只能就我目前能力所及和以往自習水彩畫的經驗來談這問題。一般而言,水彩初學者在面對陰影色相時常遇到的困難處有以下幾點:

  1. 人類的生理限制。
  2. 色彩理論的應用限制。
  3. 不了解風格與畫面設計。
  4. 混色經驗不足。
  5. 調色盤設計與技法不協調。
 單就每一個困難處本人皆會另開專文探討,本篇文的主旨是要點出並串聯這些困難之處。

從第一點開始談起,所有的專業畫者都知道人的眼睛是一個非常精密但卻不精準的器官。人眼的感光度與相機不一樣,它是會不斷變動的,瞳孔大小會隨著焦點的明暗改變而改變。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初學者沒有辦法畫出生動的明暗對比的第一原因。人的大腦傾向於和諧的明暗與色調,但是近代偉大的藝術作品通常都強調明暗與色調的反差,這點是非常難以克服的問題,因為我們沒有辦法像相機一樣操縱眼球的感光度,更遑論像相機一樣還能增強色彩或加上特殊的濾鏡效果。

除此而外,人眼還有個非常致命的問題:那就是只要繪畫的對象物光度太高或太低,我們對於色相的判斷就很容易失準。物體的陰暗面跟它的投射陰影剛好就是光度極低的狀況,所以容易出錯是必然的,即使是專業畫者都是如此:事實上,很多專業畫者在繪畫最後的修飾或重疊上色都是在解決之前所畫的的陰影色相不準的問題,只是他/她當然不會告訴你那是錯誤。他們通常會說我是在增大反差、增加變化云云,專業畫者是有很強的自尊心的。

從第一點延伸而來就是第二點的色彩學理論。既然眼睛不準確,那我們可不可以有個「公式」來判定陰影的色相為何。在色彩學理論上這公式的確存在:既然陰影處的光度不足,勢必顏色的飽和度/彩度會降低,所以只要利用混和補色這個手法來降低對象物固有色的彩度即可。例如像香蕉是黃色的,你就在陰影處混和一些紫色(黃色的補色)就能達到再現陰影處的色相的效果,但其實這個說法是有問題的,這種理論是在真空狀況下才可行,但我們在畫畫的時候會受到光線的顏色、大氣、與對象物周圍物品的散射光干擾。再加上顏料不等於顏色這個非常致命的媒材限制,要完整重現陰影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所以隨著藝術史的推進跟攝影技巧的發明,畫者也漸漸放棄了「完整重現現實」這個不可能的夢想,繪畫技術開始走入「表現畫者內心所映照的世界」這條道路發展。於是我們有了印象派、古典主義、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超現實主義等不勝枚舉的風格派系。每家每派都有自己表現陰影的手法與理由,但坊間的水彩技法書籍是不太會跟你講這玩藝兒的,因為這很佔篇幅而且每個畫家都以自己的風格為正統。而這也造成了初學者越看越混亂的現象,看似每家都對,但自己畫就有問題。原因在於初學者並不了解為何畫者要這麼做以及相對應的畫面設計原則,所以很容易就會出槌。舉個最近在網路上看到的例子,台灣的水彩靜物畫不知從甚麼時候起就很喜歡在暗面混和Cobalt Blue跟Ultramarine Blue,我聽過最扯的解釋是因為這兩個顏色色調最暗。在高中的化學課本就有講:人類第一個合成出來的顏料叫做Prussian Blue(普魯士藍),歷史比Cobalt Blue跟Ultramarine Blue還要久,而且色調明顯比前兩者暗了很多。這種離譜的解釋方式說明了其實很多人對所謂的現代派風格並不了解。關於現代派風格有一個人是水彩畫者一定要知道的人物。他叫J.M.W Turner,這位英國畫者是現代派開創者之一,也是水彩技法集大成者。事實上渲染法這技巧就是Turner發明的,而他的用色風格就是很喜歡強調大氣中的藍色(大氣是藍色的,無雲的天空可以幫我作證)。台灣的水彩畫者只是把這風格用到了靜物畫上。但如果你不知道這其中的原因,你自然而然很難理解為何很多畫家喜歡在陰影處用藍色來表現。

說到這有人可能會說我自打嘴巴,因為既然現代派風格強調陰影中的藍色,然後我也說Prussian Blue比Cobalt Blue跟Ultramarine Blue要深,那為何畫者不用Prussian Blue?這就是第四點的混色經驗不足,很多現代畫者其實不知道以前的Prussian Blue在陽光下會變淺,然後在暗處又回復原貌:這點在很多早期的水彩畫書籍中都有提到,像是Eliot O'hara所著,劉其偉所翻譯的水彩技法 (雄獅出版)一書中就有說明。所以當時的水彩畫者自然不會找自己的麻煩用一個會變來變去的顏料,所以在調色盤上就自然沒有它的存在。而這成見一直持續至今,很多現代畫者都還是蠻排斥使用Prussian Blue的。但對於初學者,混色經驗不足最常造成問題的地方就是調不出陰影處的不飽和色來。因為從小大家只知道黃+藍=綠、藍+紅=紫、紅+黃=橙,有誰知道深咖啡色要怎麼調?這點不得不說是台灣美術教育非常致命的一點,也造成很多初學者調色流於呆板跟形式化。在台灣,很多年輕習畫者基本上都是用「背」的來應付所有他所看到的景物。他畫出來的蘋果跟香蕉永遠都是一樣的,甚至不看實景也能畫。

第四點其實反映了一個更可怕的問題,就是很多人不知道顏料不等於顏色這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所以自然就會衍生出第五點調色盤設計與技法不協調。很多人會先用某些深色顏料做出畫面的明暗,然後再重疊上個別物體的顏色以求得畫面光影的協調性。然而,這種重疊性技法要完全成功必須仰賴畫者對顏料的了解。實例就是很多人的調色盤裡暖色系顏料幾乎都是Cadmium Yellow, Orange, Red (鎘黃、鎘橙、鎘紅)這些相當不透明的鎘系顏料。用不透明顏料施展重疊技法是非常困難、近乎是完全不可能。所以常使用這種技法的畫家就會用顏料商新開發的透明有機顏料來取代鎘系顏料,像是我愛用的Winsor&Newton New Gamboge 就是常見的一個取代Cadmium Yellow的顏料。同樣顏色的顏料用途常是不一樣的,畫者需要理解手中顏料的特性來做出最佳的技法選擇。

所以這就是本格主所經歷過在面對陰影色相時常見的問題,那解決之道當然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得盡的。日後會針對每個問題慢慢探討。(感覺這又將是個漫長的專題)





2012年8月3日 星期五

留白膠使用小技巧


留白膠的使用與否與個人習慣有關,它在水彩技巧中算是一個比較次要的技巧。然而,如果使用得當,留白膠的確可以幫助畫者能更有信心的上色並讓筆觸保持流暢,不用為了閃過某些要留白的地方使得筆觸變得遲疑而且雜亂。
但很好玩的是,坊間的水彩書籍對留白膠的使用,教的都是錯誤的技法比較多。如果初學者想使用留白膠,請一定要記住一個原則:你可以用任何東西來上留白膠,就是不能用筆刷。這個原則雖然聽起來很匪夷所思,但它其實是相當合理的一個原則。不能用筆刷來塗留白膠的原因如下:

  • 使用留白膠時,坊間的水彩書籍都會說使用較舊或便宜的筆刷來塗留白膠,並且一定要常常清洗再沾新的留白膠。這會產生以下問題:
  • 較舊或便宜的筆刷畫不出漂亮的筆觸,所以如果你留白的部位很細緻(通常都是這樣才要留白),或是形狀彎曲。你的便宜筆刷會做不到。
  • 有經驗的人就會知道,不論你怎麼洗,用過留白膠的筆就一定會有殘膠然後變形,也就是下一次你還是得買支便宜的筆刷,其實還是不經濟。
  • 最後,在上留白膠的過程,你筆刷上的水會倒流進留白膠瓶裡,這樣會讓你的留白膠越來越稀,然後更有發霉/變色的可能。我們通常都不是用蒸餾水在畫畫的,通常都是一般的自來水。自來水不是無菌的,對於留白膠保存有潛在風險。
所以畫者必須要找到筆刷的代替品,它必須(1)能不受留白膠侵蝕,(2)即使留白膠乾後黏附在上面也沒有關係,(3)不用水也能清潔。而有沒有這種東西呢,答案是有的,但都不是傳統的水彩用具。個人目前覺得最好用的塗留白膠工具有兩種。
  1. 針對比較大的留白區,我習慣使用粉彩用具裡的形筆。形筆的筆尖是用橡膠做的,很能反映畫者手指的壓力。我常用的形筆有兩種:一隻大的、一隻小的。而且形筆有凹槽,能夠含住留白膠,所以不用擔心要常常重新去沾留白膠補充。
  2. 針對非常細緻的留白區,像是線條之類的,我就會用鴨嘴筆,鴨嘴筆的筆尖寬度能用手動調整,留出來的白色區域比用筆刷都要來的細緻且銳利。 
當然,這是我個人目前對留白膠使用歸納出的心得,如果有任何讀者對此有更佳的器材煩請不吝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