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31日 星期五

如何判定陰影色相(I):基礎認知

這是為了回應格友的問題所生的一個專題。在此我要再次聲明我沒有受過任何正規的美術教育與訓練,所有東西皆是自己自修與體會而來。如果有誤還請各路畫者不吝指正。

首先,判斷陰影色相這問題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因為它牽涉的層面太廣,本格主也只能就我目前能力所及和以往自習水彩畫的經驗來談這問題。一般而言,水彩初學者在面對陰影色相時常遇到的困難處有以下幾點:

  1. 人類的生理限制。
  2. 色彩理論的應用限制。
  3. 不了解風格與畫面設計。
  4. 混色經驗不足。
  5. 調色盤設計與技法不協調。
 單就每一個困難處本人皆會另開專文探討,本篇文的主旨是要點出並串聯這些困難之處。

從第一點開始談起,所有的專業畫者都知道人的眼睛是一個非常精密但卻不精準的器官。人眼的感光度與相機不一樣,它是會不斷變動的,瞳孔大小會隨著焦點的明暗改變而改變。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初學者沒有辦法畫出生動的明暗對比的第一原因。人的大腦傾向於和諧的明暗與色調,但是近代偉大的藝術作品通常都強調明暗與色調的反差,這點是非常難以克服的問題,因為我們沒有辦法像相機一樣操縱眼球的感光度,更遑論像相機一樣還能增強色彩或加上特殊的濾鏡效果。

除此而外,人眼還有個非常致命的問題:那就是只要繪畫的對象物光度太高或太低,我們對於色相的判斷就很容易失準。物體的陰暗面跟它的投射陰影剛好就是光度極低的狀況,所以容易出錯是必然的,即使是專業畫者都是如此:事實上,很多專業畫者在繪畫最後的修飾或重疊上色都是在解決之前所畫的的陰影色相不準的問題,只是他/她當然不會告訴你那是錯誤。他們通常會說我是在增大反差、增加變化云云,專業畫者是有很強的自尊心的。

從第一點延伸而來就是第二點的色彩學理論。既然眼睛不準確,那我們可不可以有個「公式」來判定陰影的色相為何。在色彩學理論上這公式的確存在:既然陰影處的光度不足,勢必顏色的飽和度/彩度會降低,所以只要利用混和補色這個手法來降低對象物固有色的彩度即可。例如像香蕉是黃色的,你就在陰影處混和一些紫色(黃色的補色)就能達到再現陰影處的色相的效果,但其實這個說法是有問題的,這種理論是在真空狀況下才可行,但我們在畫畫的時候會受到光線的顏色、大氣、與對象物周圍物品的散射光干擾。再加上顏料不等於顏色這個非常致命的媒材限制,要完整重現陰影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所以隨著藝術史的推進跟攝影技巧的發明,畫者也漸漸放棄了「完整重現現實」這個不可能的夢想,繪畫技術開始走入「表現畫者內心所映照的世界」這條道路發展。於是我們有了印象派、古典主義、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超現實主義等不勝枚舉的風格派系。每家每派都有自己表現陰影的手法與理由,但坊間的水彩技法書籍是不太會跟你講這玩藝兒的,因為這很佔篇幅而且每個畫家都以自己的風格為正統。而這也造成了初學者越看越混亂的現象,看似每家都對,但自己畫就有問題。原因在於初學者並不了解為何畫者要這麼做以及相對應的畫面設計原則,所以很容易就會出槌。舉個最近在網路上看到的例子,台灣的水彩靜物畫不知從甚麼時候起就很喜歡在暗面混和Cobalt Blue跟Ultramarine Blue,我聽過最扯的解釋是因為這兩個顏色色調最暗。在高中的化學課本就有講:人類第一個合成出來的顏料叫做Prussian Blue(普魯士藍),歷史比Cobalt Blue跟Ultramarine Blue還要久,而且色調明顯比前兩者暗了很多。這種離譜的解釋方式說明了其實很多人對所謂的現代派風格並不了解。關於現代派風格有一個人是水彩畫者一定要知道的人物。他叫J.M.W Turner,這位英國畫者是現代派開創者之一,也是水彩技法集大成者。事實上渲染法這技巧就是Turner發明的,而他的用色風格就是很喜歡強調大氣中的藍色(大氣是藍色的,無雲的天空可以幫我作證)。台灣的水彩畫者只是把這風格用到了靜物畫上。但如果你不知道這其中的原因,你自然而然很難理解為何很多畫家喜歡在陰影處用藍色來表現。

說到這有人可能會說我自打嘴巴,因為既然現代派風格強調陰影中的藍色,然後我也說Prussian Blue比Cobalt Blue跟Ultramarine Blue要深,那為何畫者不用Prussian Blue?這就是第四點的混色經驗不足,很多現代畫者其實不知道以前的Prussian Blue在陽光下會變淺,然後在暗處又回復原貌:這點在很多早期的水彩畫書籍中都有提到,像是Eliot O'hara所著,劉其偉所翻譯的水彩技法 (雄獅出版)一書中就有說明。所以當時的水彩畫者自然不會找自己的麻煩用一個會變來變去的顏料,所以在調色盤上就自然沒有它的存在。而這成見一直持續至今,很多現代畫者都還是蠻排斥使用Prussian Blue的。但對於初學者,混色經驗不足最常造成問題的地方就是調不出陰影處的不飽和色來。因為從小大家只知道黃+藍=綠、藍+紅=紫、紅+黃=橙,有誰知道深咖啡色要怎麼調?這點不得不說是台灣美術教育非常致命的一點,也造成很多初學者調色流於呆板跟形式化。在台灣,很多年輕習畫者基本上都是用「背」的來應付所有他所看到的景物。他畫出來的蘋果跟香蕉永遠都是一樣的,甚至不看實景也能畫。

第四點其實反映了一個更可怕的問題,就是很多人不知道顏料不等於顏色這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所以自然就會衍生出第五點調色盤設計與技法不協調。很多人會先用某些深色顏料做出畫面的明暗,然後再重疊上個別物體的顏色以求得畫面光影的協調性。然而,這種重疊性技法要完全成功必須仰賴畫者對顏料的了解。實例就是很多人的調色盤裡暖色系顏料幾乎都是Cadmium Yellow, Orange, Red (鎘黃、鎘橙、鎘紅)這些相當不透明的鎘系顏料。用不透明顏料施展重疊技法是非常困難、近乎是完全不可能。所以常使用這種技法的畫家就會用顏料商新開發的透明有機顏料來取代鎘系顏料,像是我愛用的Winsor&Newton New Gamboge 就是常見的一個取代Cadmium Yellow的顏料。同樣顏色的顏料用途常是不一樣的,畫者需要理解手中顏料的特性來做出最佳的技法選擇。

所以這就是本格主所經歷過在面對陰影色相時常見的問題,那解決之道當然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得盡的。日後會針對每個問題慢慢探討。(感覺這又將是個漫長的專題)





2012年8月3日 星期五

留白膠使用小技巧


留白膠的使用與否與個人習慣有關,它在水彩技巧中算是一個比較次要的技巧。然而,如果使用得當,留白膠的確可以幫助畫者能更有信心的上色並讓筆觸保持流暢,不用為了閃過某些要留白的地方使得筆觸變得遲疑而且雜亂。
但很好玩的是,坊間的水彩書籍對留白膠的使用,教的都是錯誤的技法比較多。如果初學者想使用留白膠,請一定要記住一個原則:你可以用任何東西來上留白膠,就是不能用筆刷。這個原則雖然聽起來很匪夷所思,但它其實是相當合理的一個原則。不能用筆刷來塗留白膠的原因如下:

  • 使用留白膠時,坊間的水彩書籍都會說使用較舊或便宜的筆刷來塗留白膠,並且一定要常常清洗再沾新的留白膠。這會產生以下問題:
  • 較舊或便宜的筆刷畫不出漂亮的筆觸,所以如果你留白的部位很細緻(通常都是這樣才要留白),或是形狀彎曲。你的便宜筆刷會做不到。
  • 有經驗的人就會知道,不論你怎麼洗,用過留白膠的筆就一定會有殘膠然後變形,也就是下一次你還是得買支便宜的筆刷,其實還是不經濟。
  • 最後,在上留白膠的過程,你筆刷上的水會倒流進留白膠瓶裡,這樣會讓你的留白膠越來越稀,然後更有發霉/變色的可能。我們通常都不是用蒸餾水在畫畫的,通常都是一般的自來水。自來水不是無菌的,對於留白膠保存有潛在風險。
所以畫者必須要找到筆刷的代替品,它必須(1)能不受留白膠侵蝕,(2)即使留白膠乾後黏附在上面也沒有關係,(3)不用水也能清潔。而有沒有這種東西呢,答案是有的,但都不是傳統的水彩用具。個人目前覺得最好用的塗留白膠工具有兩種。
  1. 針對比較大的留白區,我習慣使用粉彩用具裡的形筆。形筆的筆尖是用橡膠做的,很能反映畫者手指的壓力。我常用的形筆有兩種:一隻大的、一隻小的。而且形筆有凹槽,能夠含住留白膠,所以不用擔心要常常重新去沾留白膠補充。
  2. 針對非常細緻的留白區,像是線條之類的,我就會用鴨嘴筆,鴨嘴筆的筆尖寬度能用手動調整,留出來的白色區域比用筆刷都要來的細緻且銳利。 
當然,這是我個人目前對留白膠使用歸納出的心得,如果有任何讀者對此有更佳的器材煩請不吝介紹。